2011年6月23日

勞保給付範圍



1.傷病給付
[一般]勞保的普通傷害/疾病住院診療,自不能工作之第4日起,得請領普通傷病補助費。
(門診或在家療養期間均不在給付範圍)
(給付標準)
投保薪資除以30*1/2第四起計算的住院日數
住院診療之當月起前6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之半數,自住院不能工作之第4日起發給,每半個月給付一次,以6個月為限。但傷病事故前參加保險之年資已滿1年者,增加給付6個月,前後合計共為1年。

[職災]因執行職務而致傷害或職業病不能工作,自不能工作之第四日起,得請領職業傷病補償費。(事故日起到治療痊癒可上班期間可申請職災傷病給付)
(給付標準)
12/01受傷住院.門診到12/31.  01/01開始上班
如勞保保額 30300 .則可申請30300 / 30 * ( 31 - 3 ) * 70%
遭受傷害或罹患職業病之當月起前6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70%,自不能工作之第4日起發給,每半個月給付一次;如經過1年尚未痊癒者,減為平均月投保薪資之半數,但以一年為限,前後合計共發給2年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2.老年給付
[
老年年金給付]
依下列2種方式擇優發給。  
勞保年金A公式=年資x平均月薪x0.775%x(1+4%x3)+3000
勞保年金B公式=年資x平均月薪x1.55%(1+4%x3)
「平均月投保薪資」按加保期間最高 60 個月之月投保薪資平均計算。  
未達老年年金給付請領年齡而提前請領者,以5年為限,每提前1年按給付金額減給4%,最多提前5年減給20%  
符合老年年金給付請領年齡而延後請領者,每延後1年按給付金額增給4%,最多增給20%。  
[一次請領老年給付]
勞保一次金公式=平均月薪*基數(基數計算公式:前15年年資×1+16年起的年資×2=基數)
  「平均月投保薪資」按退保當月起前 3 年之實際月投保薪資平均計算;參加保險未滿3年者,按其實際投保年資之平均月投保薪資計算。
 ※ 保險年資合計每滿1年,按其平均月投保薪資發給1個月;保險年資合計超過15年者,超過部分,每滿1年發給2個月,最高以45個月為限。被保險人逾60歲繼續工作者,其逾60歲以後之保險年資,最多以5年計,合併60歲以前之一次請領老年給付,最高以50個月為限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3.生育給付
[女性生育給付]
1.被保險人參加保險滿280日後分娩者或保險滿181日後早產者。  
2.被保險人在保險有效期間懷孕,符合參加保險日數,於保險效力停止後一年內因同一懷孕事故而分娩或早產者。(保險年資已滿280天,而自離職停保日算起,一年內生產者可請領生育給付。)
所謂【早產】係妊娠週數大於20週,小於37週生產者;或胎兒出生時體重大於500公克,少於2500公克者
(給付標準)
女性被保險人分娩或早產者,按被保險人分娩或早產當月(退保後生產者為退保當月)起,前6個月之平均月投保薪資一次給與生育給付30日。

[育嬰留職停薪津貼]符合四要件才能申請.
1.就業保險已滿一年以上.
2.在同一公司受雇工作,已滿一年以上.
3.配偶的在職證明.(若配偶無就業,則須提出正當理由,例如:因病,服刑,未婚或離婚者...等等)
4.小孩未滿三歲.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4.失業給付
屬於非自願離並取得公司的非自願離證明,才能申請失業給付.
1.被保險人因投保單位關廠、遷廠、休業、解散、破產宣告離職。
2.被保險人因定期契約屆滿離職,逾1個月未能就業,且離職前1年內,契約期間合計滿6個月以上者,視為非自願離職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5.死亡給付
喪葬津貼:按被保險人死亡之當月(含)起前 6 個月之平均月投保薪資,請領喪葬津貼 5 個月。
遺屬津貼:請領資格:被保險人於98/1/1前有保險年資者,在保險有效期間死亡,遺有配偶、子女及父母、祖父母或受被保險人生前扶養之孫子女及兄弟、姊妹者。
(給付標準) 按其死亡之當月(含)起前 6 個月之平均月投保薪資

[普通傷病死亡]
年資<1年者=10個月   年資1<年資<2年者=20個月 年資>2年者=30個月
[職業傷害或罹患職業病死亡]---> 40個月
   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遺屬年金
1.被保險人之保險年資合計每滿1年,按其平均月投保薪資之1.55%計算。
2.被保險人退保,於領取失能年金給付或老年年金給付期間死亡,或保險年資滿 15 年,於未領取老年給付前死亡者:依失能年金或老年年金給付標準計算後金額之半數發給。
3.職災致死亡者,除發給年金外,另加發 10 個月職災死亡補償一次金
依失能年金或老年年金給付標準計算後金額之半數發給。
4.遺屬加計:同一順序遺屬有 2 人以上時,每多 1 人加發 25 %,最多加計 50 %。
   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 [家屬死亡給付1]
喪葬津貼按其家屬死亡之當月起前 6 個月之被保險人平均月投保薪資,依下列標準發給。
() 父母、配偶死亡時,發給3個月。
() 年滿12歲之子女死亡時,發給2.5個月。 () 未滿 12 歲之子女死亡時,發給 1.5 個月。
[家屬死亡給付2]
()向公司申請家屬死亡給付!是否還可以申請(我阿公)家屬自己的勞保死亡給付?
喪葬津貼5個月.與家屬死亡3個月擇一申請.如果同一人先
申請家屬死亡3個月,後再申請喪葬津貼5個月會給予差額
EX:1.()勞保30300*3 個月= 90900...已申請 
2.現在申請喪葬津貼5個月*26400= 13.2
3.差額13.2- 90900=41100
4.遺屬津貼30個月*26400= 792000       792000+41100 = 833100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6.保留年資
(1)民國47/7/23-68/2/20,勞保年資只要中斷二年者,保險年資就不得合併計算。
(2)民國68/02/21"前"停保已滿2年,停保前之原有保險年資不予併計
(3)68/02/21"後"連續參加勞保已滿30日,停止六年內再加保時,其原有保險年資應予併計
(4)77/2/5以後不管斷保幾年都有併計,原有保險年資應予併計
工作期間應該參加勞保,勞保的期間就不能重複參加國民年金;但是如果勞保中斷,會主動被納入國民年金,等到再加入勞保後國民年金會再主動退保。所以有工作就參加勞保累計勞保年資;沒有勞保的期間則參加國民年金累計國保年資,等到老年退休時,兩種年資都可以分別請領給付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7.失能給付
被保險人遭遇傷害或罹患疾病,經治療後,症狀固定,再行治療仍不能期待其治療效果,經全民健康保險特約醫院診斷為永久失能,
且經評估為終身無工作能力者=失能年金
且失能程度未達終身無工作能力者=失能一次金。
 (給付標準)
(1) 失能年金:加保期間最高60個月之月投保薪資平均計算。    
(2) 失能一次金(含職業傷病失能補償一次金):按被保險人發生保險事故之當月起前6個月之實際月投保薪資平均計算;平均日投保薪資以平均月投保薪資除以30計算之。
其他:
1.去年中風.申請"勞保失能給付,但是卻也同時退保.
2.勞保年資大於21年老年給付金額大於失能給付.要將失能給付退回勞保局,改申請老年給付
3.要再加保勞保有辦法嘛? 如日後還能再工作可重新加勞保.但之前年資已無法再計算了
4.失能給付是否就屬於辦理勞退而無任何保障.那這樣跟勞退有什麼差別?
終身無工作的失能項目與老年給付只能擇一申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8.失蹤津貼
被保險人如為漁業生產勞動者或航空、航海員工或坑內工, 於漁業、航海、航空或坑內作業中 ,遭遇意外事故致失蹤時,自失蹤之日起,其受益人得申請失蹤津貼。
按其失蹤之當月起前6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70%給付失蹤津貼,每滿3個月於期末給付1 次,至被保險人生還之前1日或失蹤滿1年之前1日或依法宣告死亡之前1日止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退休年齡

請領年齡606162636465
民國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
出生年次46 年以前出生 47 48 49 50 51 年以後出生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勞保局網站:http://www.bli.gov.tw/


資料來源:
勞保局
YAHOO!知識+

沒有留言: